家門口看名醫的機會來了!
本周日(2月16日),江蘇省名中醫、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、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副會長、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黃亞博主任,將坐診李良濟!
黃亞博主任,從事中醫藥學術研究和臨床工作40余年,臨床擅長中醫藥治療脾胃病、情志病、中醫體質調理和亞健康的膏方調理。

精研中醫40余載
學術與臨床醫術雙馨
上世紀80年代初,黃亞博在南京中醫學院學習中醫,由于成績出色深受校長賞識,畢業后被推薦來到《江蘇中醫藥》任編輯。
《江蘇中醫藥》雜志也就是《江蘇中醫》雜志的前身,它于1956年創刊,是全國最早的一批中醫雜志,作為科技核心期刊,發行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,影響力不可小覷。
由于做這份雜志的編審,黃亞博自然而言就能接觸到業內的“大咖”,與同齡人相比,年輕時的黃亞博有更多時間,更近距離地與這些國醫大師們交流接觸、虛心請教。隨后多年,他也頻繁得到了多位大師的理論和臨床指導。

黃亞博與國醫大師周仲瑛、國醫大師徐景藩、國醫大師夏桂成探討學習
在此期間,他深知要勝任中醫論文編審工作,不但要有過硬的基礎理論知識,更須具備扎實的臨床實踐經驗。
他廣讀醫著,兼收并蓄,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;與此同時,每周安排固定時間在江蘇省中醫院跟隨周仲瑛、徐景藩、諸方受等名醫抄方伺診,練就臨床本領。
迄今,黃亞博從事中醫藥學術研究和臨床工作40余年,傳承吳門醫派、孟河醫派學術精髓,博采眾家之長,擅長中醫藥治療脾胃病、情志病、中醫體質調理和亞健康膏方調理。

在脾胃病治療方面,他強調“脾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”,形成了從氣血理論調治脾胃病的學術思想,對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潰瘍、胃食管反流病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慢性腹瀉,以及消化道腫瘤術后、放化療后體質虛弱的中醫藥綜合調理,臨床療效顯著。
在膏方科研方面,他開展了“蘇派中醫”膏方特色優勢研究等一系列的課題,也在全國較早創建成立了省級膏方學術組織,牽頭擔任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膏方研究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。
他基于膏方研究大數據分析后提出的“膏方應用‘三辨三調’(即‘辨體質、辨病、辨癥’和‘調治、調養、調理’)”方法,充分展現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。

妙手仁心除病痛
滿腔熱忱為病人
在門診行醫時,面對患者的求診需求,特別是外地患者趕來卻掛不上號的焦急、迫切,黃亞博主任常常加班加點,為患者加號加診,深得患者好評。
面對全國各地的患者慕名求診,他不僅調養患者的身體,同時也關注他們的心理。他說,胃是人情緒的晴雨表:“平時性格如果能樂觀一些,胃也就會聽話一些?!?/p>
俗話說,胃病三分治七分養,面對每位患者,黃教授更是不厭其煩地講解著養胃護胃的方法。南京的患者李女士說:“我第一次來看他的門診,黃主任挺認真、仔細的,注意事項都說得很清楚,怎么飲食,怎么注意,然后問吃這個藥有沒有反應,挺好的?!?/p>

一位15歲男孩被父親帶著第一次來到黃教授的門診,他怯生生地低著頭,身旁的父親描述著他的癥狀。黃教授頻頻點頭,微笑著凝視著孩子,然后說“來,我還是想聽你自己說說”。
在黃教授的鼓勵下,男孩慢慢講了起來……了解到男孩主要因為升學壓力加上作息顛倒引起的脾胃不和,黃教授一邊開藥一邊悉心開導。
在臨床中,黃亞博主任看脾胃病的時候,總會認真仔細、不厭其煩的囑咐患者朋友怎么才能養好自己的胃,在養脾胃方面他曾分享這樣幾個方法:
①要注意心理或者精神的調養。一定要保持樂觀、愉悅的心情,避免心理緊張和情緒波動。
②起居方面的調養,要做到起居有時,勞逸結合。
③適時調攝,要注意防寒保暖。
④合理飲食。要做到飲食有節,要吃清淡的普食;做到飲食結構合理、葷素搭配、粗細相配;要定時、定量去吃,同時要吃得溫、吃得暖、吃得容易消化。
⑤謹慎服藥。因為有一些老胃病患者性子急,看到各種宣傳就會亂吃藥和保健品,引起更多的毛病,因此脾胃病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,有選擇的用藥。
在省級醫院都一號難求的黃亞博主任,臨床擅長中醫藥治療脾胃病、情志病、中醫體質調理和亞健康的膏方調理。
黃亞博主任,本周日上午在蘇錦店,下午在月光碼頭店坐診,名額有限,現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搶號!